以前出宿州古城,無論是西去還是東下,都會讓人明顯地感覺到車子不是行走在路面上,而是在橫貫淮北大地的一條土壟上飛馳。一直到2006年9月,《人民日報》《安徽日報》等先后刊登了這樣一則新聞:在安徽省宿州西門口老橋西側,發現了距今1400多年的隋唐大運河遺址。人們這才知道,原來車子行進的這條所謂的土壟,正是當年隋唐大運河的中線南側。一千多年前,這里并沒有什么車水馬龍、高樓林立,而是大運河上一派帆檣林立、百舸爭流的繁華景象。 2013年3月,國務院公布了宿州市埇橋區西門口老橋西側大運河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區域。同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在這里專門立了碑文標識。碑文記載,這段運河為隋唐大運河遺址通濟渠段,開鑿于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是貫通黃河、淮河與長江水系的重要通道。通濟渠為隋、唐、宋三代一直沿用,入宋后逐漸荒廢,通漕約500年。整個通濟渠全長650公里,在宿州市境內118公里。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為加強對運河的管控,在這里建置了宿州,治埇橋。 大運河通濟渠段,西起洛陽,直達開封后繼續向東延伸,經埇橋,過靈璧、泗縣,直下江蘇的淮陰。因為通濟渠由河南滎陽以北板渚至開封的一段是原來的汴河河道整修而成,故被隋煬帝定名為汴渠。到了唐代,通濟渠又被人們稱作汴河。隨著朝代的更迭,通濟渠還曾被人們稱作隋唐大運河和唐宋大運河。又因為隋煬帝巡幸江都時走的就是這條河道,所以,通濟渠又稱御河。御河兩岸,高筑長堤,有的地段高達20公尺,南北大堤之間,水面寬闊,有些河段竟寬達百余公尺。長堤之上,修筑御道,遍植楊柳,后人又稱汴河長堤為隋堤或汴堤。 公元605年,隋唐大運河初開之時,并無宿州古城。河開之后,這里有縱貫南北的驛道和隋堤上橫貫東西的御道相交,便自然形成了一個帶有交通樞紐色彩的水路碼頭。人們于是在河上架起一座橋梁,名為埇橋。于是人口開始在這里聚集,商賈開始在這里云集。所以,可以自豪地說,隋唐大運河從這里流過,隋唐大運河孕育了今天的埇橋。 令人遺憾的是,在埇橋成為宿州治所前后500多年間的歲月里,由于黃河無數次奪淮,隋唐大運河漸漸地淤平了。公元1324年,黃河改道行故汴渠,仍在徐州泗水至清口入淮,泗州之汴口遂廢,隋唐大運河終于堙滅。而歷史上一次又一次的黃水奪淮并沒有停止。大運河的河床最后終淤積為一道高出地面的土壟,默默地橫亙在由中州平原到淮北平原這一片廣褒的沃野上。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宿州在早已淤平的汴河河道之上,以石為基,以磚為墻,第一次修筑了城墻。城墻周長六里三十步,計一千一百一十五丈,每丈兩垛,城高三丈三尺,厚為兩丈五尺。城有四門,東為望淮,西為連汴,南為阜財,北為拱辰。至今,埇橋區政府還保留了政府辦公樓后的一段城墻。 1966年11月至1970年春,宿州9縣23.8萬治河大軍,出于“治理淮河”的需要,在唐宋汴河大堤以北,人工開挖了一條大型河道,因河線基本平行于早已湮廢的汴河,故命名“新汴河”。新汴河至此可以說,已經完全融進了大運河之中。 當年的大運河從埇橋流過。而如今的埇橋區號稱安徽的北大門,它擁有28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人口近200萬,已經成為宿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站在今天的宿州市大隅口(淮海路與中山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可以清楚地看到南北走向的淮海路在這里向南向北呈現出緩緩低下去的地形。也可以說,大隅口是淮海路上的一個“分水嶺”。這里正是當年隋唐大運河的中心航道。在淮海路西側,曾經發現兩處石構建筑,兩者相距約40公尺。專家推斷,這里就是埇橋遺址。在埇橋的南邊,有兩條東西走向的平行街道,至今仍沿用著古代流傳下來的名稱:大河南街和小河南街。 驀然回首,歷史深處的埇橋小鎮,歷經風雨滄桑,幾度榮辱興衰,一路行來,竟然已經跨越了近1200個春秋。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整整哺育了埇橋兒女七百多年。它是歷史的見證,見證著埇橋兒女的苦難與歡樂。埇橋兒女也是歷史的見證,見證著隋唐大運河在這一段歷史的盛興與堙滅。 許桂林
① 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拂曉報社 | 關于本站 | 服務條款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糾錯熱線
Copyright ? 2009-2021 拂曉新聞網,拂曉報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4120180006 皖ICP備09024216號-1 皖公網安備34130202000028號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
拂曉新聞網 版權聲明:凡來源拂曉報、皖北晨刊及本網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稿件,版權均屬拂曉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
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否則將依法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