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坤 近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沿著高速看安徽”節目對蕭縣劉套鎮農民書畫進行了專題報道。人們驚奇地發現,劉套鎮農民畫家、殘疾人夏乾利也出現在新聞報道中。夏乾利用手語告訴大家:“靠畫畫和裝裱,我現在一年收入5萬元,最好的一幅作品賣到南京,文化產業賺錢了!” 這個專題新聞,迅速霸屏了蕭縣人的手機。而殘疾人變身為農民書畫家的故事也廣為流傳,讓大家津津樂道。 夏乾利,今年42歲,家住安徽蕭縣劉套鎮劉套行政村,自幼殘疾,是個聾啞人。先天不幸,從小時候起,父母就為他焦慮發愁,怕他長大后無法生活。但文化惠民工程不僅讓夏乾利掌握了一技之長,還讓他從“下里巴人”變身為“陽春白雪”,從農民變身成為一名畫家,作品不光受到鄉鄰的喜愛,還銷售到徐州淮北等大中城市。 夏乾利原來是在著名畫家鄭正先生創辦的農民書畫院接受書畫教學。文化惠民工程實施以來,劉套鎮把基礎較好的農民畫家集中起來,請市、縣美協書協專家和劉套鎮在外地的知名書畫名家定期給他們上課,免費提供筆、墨、紙、硯,供他們創作、研習。夏乾利和畫友們晴天揮鋤勞動,雨天辛勤筆耕,結合自己的職業,種桃子的就畫桃花、鮮桃;種藕的就畫荷塘、荷花;養雞養鴨的就畫小雞、小鴨……不管是豐富多彩的鄉村生活、勞動場景,還是瓜果蔬菜、一草一木,都成了農民畫家的創作題材,作品生活氣息濃厚。夏乾利和畫友們也逐漸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掌握了大寫意畫法的精髓,每個人進步都很快,受益匪淺。 劉套鎮委、鎮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支持鎮文化站連續舉辦了多屆“桃花筆會”,開展書畫展銷活動,豐富了農民書畫家的精神世界,開闊了他們的眼界,提升了他們的能力,提高了他們的知名度,增加了他們的收入,也給他們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學習的平臺。夏乾利和畫友們如魚得水,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如饑似渴地加強學習,進步神速。 2018年,由于劉套鎮農民書畫傳承有緒、底蘊濃厚、普及度廣,由蕭縣文化和旅游局向上逐級申報,被國家文化部命、安徽省文化廳分別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安徽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這下熱鬧了,劉套鎮的數百名農民畫家們都成了名人,多次登上中央電視臺、安徽電視臺。今年“五一”期間,長三角50多家主流媒體“聚焦蕭縣”對劉套鎮農民書畫家進行了集中采訪報道,中央電視臺“沿著高速看安徽”也對蕭縣劉套鎮農民書畫進行了專題報道。因為藝術改變了命運,不僅脫貧致富奔小康,還因為有共同的書畫愛好,牽手一位心地善良的姑娘,組建了幸福的家庭——夏乾利的故事,更受到媒體的青睞,夏乾利和畫友們一起,用自身翻天覆地的蝶變,講述了自己脫貧致富的經歷。 現在的夏乾利,妻子也學會了書畫裝裱,開起了畫店,鄭正先生親筆題寫了店名:“啞藝軒”,夫畫妻裱,小日子紅紅火火。夏乾利不僅書畫門店銷售火爆,不少地方還邀請他去參加書畫筆會、還有的新農村請他去畫墻體畫,一天報酬上千元。 在蕭縣劉套鎮,像夏乾利這樣,因書畫而改變了命運的故事,還有很多。文化惠民,不僅改變了劉套鎮農民群體的文化底色,也在實實在在地用文化振興推動著鄉村振興、鄉風文明。
① 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拂曉報社 | 關于本站 | 服務條款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糾錯熱線
Copyright ? 2009-2021 拂曉新聞網,拂曉報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4120180006 皖ICP備09024216號-1 皖公網安備34130202000028號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
拂曉新聞網 版權聲明:凡來源拂曉報、皖北晨刊及本網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稿件,版權均屬拂曉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
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否則將依法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