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成立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一代代藝術家創作了大量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在這個群星閃耀的浩瀚星空中,也閃亮著從蕭縣——中國書畫藝術之鄉走出去的藝術家的身影,劉開渠、朱德群、蕭龍士、吳燃、葛慶友等通過各自的藝術作品,講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的光輝故事,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砥礪奮進、走向復興的壯闊征程,塑造了筋骨強健的精神脊梁,在新中國紅色美術經典中,留下獨特而深刻的印記。
劉開渠—— 《勝利渡長江 解放全中國》
劉開渠,安徽蕭縣劉窯村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中國現代美術教育事業、中國現代雕塑事業、中國現代美術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當代杰出的人民藝術家、雕塑藝術大師,著名的美術教育家。
劉開渠先生早年留學法國,1933年,在民族危急之際,他放棄了國外優裕的生活毅然回國,9月就任杭州藝術??茖W校教授兼雕塑系主任,開始為發展中國的雕塑事業努力奮斗。他將西方的雕塑觀念和技巧與中國的民族精神相融匯,創作了大量的深受群眾喜愛的雕塑作品。
1953年初,劉開渠奉周恩來總理調令來到北京,任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處處長和美術組組長。劉開渠除負責整個設計工作外,還親自創作了碑身正面的三塊主題浮雕《勝利渡長江 解放全中國》、《支援前線》和《歡迎解放軍》。
《勝利渡長江 解放全中國》表現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全中國的戰斗場面,畫面上,英雄的軍隊正在渡江,戰士們英勇無畏,前赴后繼,浩浩蕩蕩,以壓到敵人的絕對優勢向前沖鋒。展現了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英勇斗爭、不怕犧牲、爭取全面勝利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在《百年開渠——劉開渠和二十世紀中國美術》紀念展開幕詞中感慨:“今天,當我們一再地仰望雄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時候,當我們無數次被中國廣場上的大型雕塑激起感動的時候,當我們反反復復感受著這些塑像風神而深深濡染的時候,我們都會一次又一次地感懷劉開渠這位杰出的藝術先驅,也會一次又一次地感懷那在中國雕塑事業成長的風雨歲月中磨礪而成的弘毅文心和開渠之功?!?/p>
朱德群——《復興的氣韻》
2003年8月,世界級藝術大師朱德群先生將一幅巨型畫作捐贈給上海市政府,該畫作長7.3米,高4.3米,面積達31平方米,是朱德群數十年來創作的最大一幅作品,也是他繪畫生涯中的代表作,實現了他的諾言:“我要把一生中最大最好的作品放在祖國,放在上海?!痹撟髌吩诎屠韪鑴≡侯A展時,法國藝術界給予了這樣的評價:像黎明的光輝,像夜晚的寂靜,又像如日中天的雄渾熱烈,那千變萬化的光影虛幻,如韻律的顫動,波及到無窮盡!
朱德群,蕭縣白土鎮人,為先鋒派領軍人物,法蘭西學院藝術院士。為繪制這幅巨作,朱德群訂購了專用顏料,能保持100年不褪色,畫布也是從俄羅斯定制的,重達300多公斤,沒有一個接縫。他還定制了作畫用的電動升降機,每天在升降臺上作業四五個小時,年過八旬的朱德群每天拖著年邁的身體在升降機上爬上爬下,這樣上來下去,非常辛苦,歷時8個月,朱德群一步步完成了心中的一個夙愿——給祖國畫一幅最大最美的畫。
“算起來我從事藝術創作已經有六七十年了,其中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國外。如今我年紀大了,總希望能回家,此次受邀為上海大劇院繪制這一幅抽象畫,我感到很榮幸,為祖國留下這么一張自己創作過最大的作品,我更感到十分高興?!敝斓氯合壬硎荆好看位氐阶鎳?,都感到這里有一種朝氣,一種騰飛的氣韻,所以,自己這幅畫也初步定名為《復興的氣韻》。體現了海外游子對祖國未來興旺與昌盛的期許,為改革開放后祖國的日新月異而由衷放歌,也是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真誠祝愿。
蕭龍士——《人民的功績》
在喜迎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蕭龍士之子、安徽省文史館館員、著名畫家蕭承震深情回憶起父親參與淮海戰役支前的故事,介紹了蕭龍士先生兩幅紅色經典名畫的創作過程及蘊涵的寓意。
1948年,“淮海戰役”期間,有幾次,解放軍和國民黨的軍隊在蕭縣劉套鎮蕭場村遭遇,激烈交戰。再以后,我們這里平靜了,解放軍的隊伍都打到南邊去了,轟隆轟隆的槍炮聲也越來越遠。隨后,村子里來了不少推車子的隊伍,老百姓叫他們為“紅車隊”。他們推著獨輪車,一人駕車,一人在前邊拉。架上兩端載物,走起來吱吱地響。那是從山東招來或自愿為解放軍送軍糧的民工隊伍。他們推車非常辛苦,一路跋山涉水,路高低不平,有時還有敵機的掃射。
淮海戰役結束,父親憶起民工支前的感人情景,精心創作了一幅以支前為內容的水墨畫,記錄了這段歷史。他在畫上的題字是:“人民的功績,淮海戰役支前,1950年龍士記?!?/p>
蕭龍士先生開啟了“傳統繪畫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探索,致力于中國畫的繼承與創新,“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蕭龍士先生在適應新中國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同時,也為自己的藝術生命增添了時代的光彩。
① 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拂曉報社 | 關于本站 | 服務條款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糾錯熱線
Copyright ? 2009-2021 拂曉新聞網,拂曉報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4120180006 皖ICP備09024216號-1 皖公網安備34130202000028號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
拂曉新聞網 版權聲明:凡來源拂曉報、皖北晨刊及本網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稿件,版權均屬拂曉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
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否則將依法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