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跡簡介:王欽孔,1942年6月出生,1974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碭山縣良梨公社農技站技術員,縣果科所副所長、所長,縣農業局副局長,擔任過分管農業的縣委常委、副縣長,縣委副書記,縣政協主席等職務。因為官不忘初心、專于科研,致力推動碭山酥梨產業發展,先后獲“國家科技成果完成者”“安徽省有突出貢獻的果樹專家”等榮譽稱號。 立志改變家鄉貧瘠面貌 1962年,王欽孔考入安徽農學院園藝系果蔬專業,畢業后分配至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科學研究所,擔任中國科技服務隊負責人,一直從事果樹科學研究工作。作為一名梨鄉兒女,他始終關心關注著家鄉碭山酥梨和水果產業的發展。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故黃河留下的沙荒鹽堿地占全縣面積四分之三,一到春季風起,黃沙漫天,一度被戲稱為安徽的“西伯利亞”。王欽孔在1972年主動要求調回家鄉碭山工作,直接來到生產實踐的第一線、碭山酥梨集中產區良梨公社,從事酥梨的科研和科技推廣工作。 “必須在全縣大面積推廣種植梨樹,因為碭山酥梨具有抗風沙、適鹽堿、耐瘠薄的優點?!被氐郊亦l后,王欽孔迅速明確了方向,“只有種植梨樹,才能防風固沙,改造鹽堿地,用森林發展碭山縣的良好生態,真正實現‘綠色發展’!”從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王欽孔組織團隊與大伙一道對全縣果樹進行科學普查規劃,保護和培育碭山梨新品種。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全面打響包括水果種植、開溝挖河、植樹造林、棉花種植、修建道路、發展鄉鎮企業“六大硬仗”,大力推動實施“人均一畝果園、一分菜地、三分棉田”的“113工程”,果斷將酥梨種植放在優先于糧棉產業的位置來推動。王欽孔通過抓點帶面,實現成片發展,將昔日飛沙蔽日、貧瘠荒涼的“不毛之地”,變成如今的郁郁蔥蔥、生機勃勃的平原林海,創造出世界最大百萬畝連片果園的“人間奇跡”。 向科技要生產力要效益 要想把果樹發展好,沒有技術不行。當時很多公社社員祖祖輩輩以種田為生,缺乏果樹栽培技術,大多數果園種植水平低、基礎差,基本是靠天吃“果”。為此,王欽孔從1978年至1984年,多方呼吁奔走,積極籌措經費,引進科技人才,沖破重重障礙,組建了全省第一個果樹科研所。隨后,他便帶領全所科研人員走上了果樹產業科研攻關之路。 王欽孔不停地跑村莊、跑果園,在向社員傳授果樹栽培和管理技術的同時,發現許多老梨樹出現樹勢未老先衰、產量低的問題。為此,他突破習俗的束縛,與梨農一起,大刀闊斧地對老梨樹進行更新改造,提出一套科學的“三步更新法”,梨的產量翻番上升,品質大大提高,被農民稱為“老梨樹返老還童,煥發青春”。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酥梨種植面積和產量大幅提升,碭山酥梨出現積壓問題。為此,王欽孔潛心鉆研酥梨貯存保鮮技術,創造出碭山酥梨自然通風窖貯藏法,獲國家和省重大科技進步二等獎及宿縣地區一等獎,打破了酥梨不能貯存保鮮的困境。同時,他開拓性組建“銷售網絡總部”,帶領20多名農民技術人員,分赴上海、廣州等六個城市,在十幾個水果市場開辦水果銷售當鋪,開啟了碭山水果銷售的新嘗試。 為了進一步提升酥梨品質,王欽孔精心組織開展“碭山酥梨早熟芽變-良梨早酥”“碭山酥梨優質豐產綜合栽培技術推廣”等項目,在全縣范圍開展了大規模的梨芽變選工作,選育出“良梨早酥”“碭山早梨”兩個早熟新品種,受到消費者普遍歡迎。因科研成果突出,王欽孔和他的團隊先后榮獲“國家科技成果完成者”“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安徽省重大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等,他本人被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果樹專家”稱號。 為官一任心系群眾冷暖 走上行政領導崗位后,王欽孔始終不忘果業科研和科技推廣。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采用政技結合,長年在一線工作,制定規劃抓實施,坐點示范、科學規劃,為全縣果樹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實施方案。 1976年冬天,王欽孔來到貧窮落后的葛集鎮張馬吳莊村開展駐村蹲點幫扶。二十年間,他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思路,先后提出發展金帥園、紅富士、銀杏林“致富三步曲”,帶領張馬吳莊村拔窮根、摘窮帽,一躍成為“安徽省奔小康致富村示范村”。他的這番作為得到全村群眾的由衷感激。1998年,全體村民集資為王欽孔建造一座小樓房,希望他到張馬吳莊村“安家落戶”,但時任縣政協主席的王欽孔婉言謝絕了村民的好意,這座樓房也成為村里的衛生室?!肮俾毑徽摯笮?,只要為民辦實事,就是得民心的好官;神仙是可敬,圣賢應該尊,帶領大伙走富路,不是神仙勝似神,眾人口碑有千座,吃水不忘挖井人?!贝迕褛w立祥寫下這首打油詩,也是全體村民感激“恩人”王欽孔的真實寫照。 產業發展了,群眾富裕了,但王欽孔總感覺梨的文章還沒做夠。為了提高碭山酥梨的知名度、做好酥梨大文章,1989年在王欽孔的提議和大力推動下,碭山縣政府首次組織舉辦“梨花觀賞活動”,產生極大的轟動。從1993年開始,王欽孔和縣委縣政府大膽提出“梨文化搭臺,經工貿唱戲”的口號,組織舉辦“梨花節”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26屆,成為展示梨都魅力、誠邀四海賓朋的盛會和碭山旅游文化的“金字招牌”。目前,“碭山酥梨”區域品牌價值評估超190億元。 宿組軒
① 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拂曉報社 | 關于本站 | 服務條款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糾錯熱線
Copyright ? 2009-2021 拂曉新聞網,拂曉報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4120180006 皖ICP備09024216號-1 皖公網安備34130202000028號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
拂曉新聞網 版權聲明:凡來源拂曉報、皖北晨刊及本網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稿件,版權均屬拂曉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
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否則將依法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